2月1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暮色四合时,南京秦淮河畔再一次迎来逛灯会、看灯彩的客流高峰。随着倒计时响起,夫子庙、白鹭洲、老门东等5个展区352组灯彩同时被点亮,秦淮灯会闪亮登场,如同繁星点点,将古老的秦淮河装点得如银河坠落,人们高举手机记录这精彩瞬间。
秦淮灯会历史悠久,自198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9届,吸引游客近1.8亿人次,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去年,秦淮灯会作为申报项目之一,为‘春节’申遗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今年的灯会活动吸引了更多关注。”南京秦淮灯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清说,今年灯彩数量较去年增长了10%,展示技术更先进、制作材料更多元,通过全息影像、无人机、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更好地展现了南京厚重的人文历史。
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元宵节期间市民逛灯会、点花灯、赏花灯的热闹场景,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张挂着造型迥异、栩栩如生的各式灯彩。走进南京白鹭洲公园《上元灯彩图》艺术展展区,仿佛跨越时空,置身于600多年前的绚丽世界。
今年秦淮灯会以《上元灯彩图》为创作主题,复刻了画中所示偷吞龙珠跃龙门的鳌鱼灯,还原了巨鳌背负海外仙山的《鳌山国泰》灯组,在科技元素的加持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到欧洲、北美等地主题灯会,秦淮灯会每年都会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秦淮灯彩的魅力。”颜清有个梦想,要让古老而年轻的秦淮灯会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绽放更加夺目的华彩,赢博体育成为中华文明连接世界、传递友谊的“文化使者”。
南京有句俗语: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到了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这顶状元花灯真漂亮!还很有寓意,俩孩子每人来一个。”来自安徽的游客王涛买下了象征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状元花灯”,轻轻戴在了孩子头上。
状元花灯设计者许诣是位“80后”,她在花灯造型设计和创意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次设计了3款小蛇创意灯和1款状元花灯,加班赶做了400件,一到集市便被抢购一空。”许诣说,每年制作花灯前,她都会在社交平台上与人交流找灵感,初稿样品出来后,也会第一时间放到网络平台上,听取大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爆款不断涌现,得益于交流碰撞出的创新火花。”许诣翻开记事本,最显眼的地方用红笔勾勒出两件事:“推动灯彩技艺进社区、学校,开设灯彩设计制作课程,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它;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运用现代元素表现时代发展变迁。”
许诣摊位旁是“60后”郑峰的作品展示区,出生于灯彩世家的他,从8岁起就帮母亲剪荷花头。几十年来,累计制作各类花灯超过10万盏,他也成为秦淮灯会的“常青树”。
“家里四代人做灯彩,手艺到我这一代不能断,打好基本功之后,还要努力追求创新,适应市场需求。”郑峰觉得“90后”“00后”对传统灯彩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更喜欢快节奏、酷元素。展台上,郑峰创作的蛇形花灯最受年轻顾客欢迎,它们一个个身形流畅,蛇头大而圆润,眼睛富有层次,还融入了“如意”“有福”元素。
“随着年龄增长,我思考的不再是每年制作和销售多少花灯,而是怎样把秦淮灯彩这项非遗技艺更好地交到年轻人的手上并传承下去。”郑峰说,不仅要对热爱秦淮灯彩非遗技艺制作的年轻人倾囊相授,还希望能在南京市中小学课堂里开设非遗课程,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学习和练习秦淮灯彩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