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紧扣全市发展中心大局,坚持守正创新,勇担使命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各项工作焕发勃勃生机,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凝聚了磅礴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不懈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传遍青城大地。
全方位强化理论武装,理论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呼和浩特市坚持将“学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提升“关键少数”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加强学习管理、巡听旁听、“第一议题”等制度机制,推动理论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现场学习等形式开展集体学习16次,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6800余次。
理论宣讲接地气、有生气——整理编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史实史料(呼和浩特篇)》《“五个故事”宣讲教材》,搭建“立体化”宣讲阵地,组建“分众化”宣讲团队,擦亮“理响青城”和“青城之光”理论学习宣讲品牌。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青城之光”理论宣讲等重大主题报告会10场,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4000余场,以有深度的理论、有宽度的视野、有温度的语言和有力度的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优秀经验做法《理论宣讲讲出“百姓味道” 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答好理论学习“四张卷” 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效》被中宣部推介。

社科研究成果丰硕——强化理论研究,争取自治区社科基金立项16项,自治区社科院8项,市级课题立项71项,整体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建立首府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聘任89名专家学者,形成特邀专家、学科专家、青年专家梯队建设。
新征程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挺膺担当,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广泛汇聚改革奋进力量。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人心、展形象,既讲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更主动服务大局,生动展现首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精彩答卷。
市属主流媒体聚焦“六个工程”、呼包同城化发展等重点主题,精心策划开展了“向新而动 向质而行”“乐享青城 宜出幸福”“何以见青城”等一系列重点报道,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定格首府跨越前行的高光时刻,生动展现出这座拼搏奋进的“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的强劲发展脉搏。
一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媒体开设“改革开放内蒙古实践•呼和浩特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等专题专栏,赢博体育app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等主题,开展全媒体集中采访70余次。
举办2024全国党媒赋能城市形象交流会暨“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辑看呼和浩特”活动,完成嫦娥六号返回、“神十九”等直播,联合央视录制《山水间的家》《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共和国巡礼》等节目,讲好内蒙古故事和青城故事。
推动媒体深融深改“20条”落地,市县两级融媒体“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做法经验被中宣部重点推广。“青橙融媒”客户端下载量超830万,总关注量达2000余万,荣登全国城市媒体客户端50强。爆款产品不断涌现,《赤麻鸭与雾凇绝美邂逅》阅读量达1.3亿。
健全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召开新闻通气会、媒体见面会等各类新闻发布活动20场。深化新闻发言人队伍培训,举办专题培训班1期,组织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实战演练2场。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程度。
拾金不昧的方海福,跳水救人的孟国飞,高速救援的李春亚、李健壮、秦志祥,与死神赛跑的马玉彬、仝伟……一个地方最好的名片是“人”,最美的风景是“好人”。一年来,呼和浩特市擦亮“青城有爱”品牌,选树内蒙古好人、青城好人37人,新时代好少年10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组织开展“德耀青城”等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基层宣讲、好人见面会等活动180场。
呼和浩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在这里,“凡人微光”引领“星火燎原”,平民英雄不断涌现,文明新风劲吹青城大地。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持续打造“青城有礼”品牌,开展“文明有约 青城共赴”“青城十礼”等主题活动4800余场次。修订发布《呼和浩特市市民文明公约(2024年版)》,推出公益海报、短视频等新媒体作品450个。
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工程,把诚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将理论学习、舆论引导、典型选树、守信激励、失信曝光等一体推进。举办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呼和浩特市获得2024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称号。开展诚信宣讲1800余场,创排诚信主题剧目19个,演出230场,树立起首府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在全社会营造了“知信、守信、用信、重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实施文明实践阵地“百千万”示范工程,呼和浩特市打造中央“百千万”示范阵地18个。举办第四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暨展示交流活动,推出优秀文明实践项目15个。
呼和浩特市建立文明实践项目库,培育“泉心泉意”“红暖桑榆”等文明实践品牌30个。高质量承办“文明新风进万家”——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度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得到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推进文明创建,功在日常利于长远。呼和浩特市改进创新文明创建工作,健全完善指挥调度工作体系。针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小区管理等短板弱项,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和市民文明素质八大提升行动。坚持把文明创建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健全完善群众诉求问题反馈回应机制,推动解决群众诉求问题5.1万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呼和浩特市城市精神接续传承,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青城大地不断汇聚,激励着首府人在新征程上不断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引导着人们争做文明风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文旅融合中,人们聆听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领略着中华文化的崭新气象。
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呼和浩特北疆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第一卷)》,推出“呼和浩特文旅系列口袋书”“遇见青城”等项目产品,编写《北疆文化•青城文脉》融合出版图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山水间的家》和《遇鉴文明》节目。推出“北疆枢纽 呼和浩特”系列讲述节目,全网浏览量超460万次。启动《呼和浩特宣传志》编纂工程。统筹策划8场演唱会、昭君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宣传推广工作,树立首府城市良好形象。
文艺精品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北疆文化注入更多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呼和浩特市推出晋剧现代戏《大漠春归》等优秀作品,《昭君》《如见》等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诗剧《敕勒川》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各方好评。呼和浩特爱乐乐团累计演出48场,观众超3万人。
“戴上VR眼罩,可以俯瞰祭祀坑的全貌,近距离观赏一号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金杖等多件珍贵的虚拟文物,观看铜器、金器、玉石器的制作,线日,“博博会”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三星堆博物馆展位,游客胡凯在体验后感慨道。
去年,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博博会”期间,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237.90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8.98亿元。有552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参展,4天内参观人次超35万,这也是二十年来参展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和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
一场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铺就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诗与远方”……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将北疆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着力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编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呼和浩特博物院等3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院“总分馆”制改革被评为全区改革优秀案例。
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推进“五定”改革,实现扭亏为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个文化产业项目、6家企业分别入选2024年度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长性文化企业,数量均居全区第一。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2024年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培训班上,呼和浩特市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14个、自治区级文旅品牌20个。呼和浩特市参加第八届自治区文博会,荣膺优秀展台设计奖。
2024年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确定19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发布,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呼和浩特市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内蒙古创建的第8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回望过去,信心更足;展望未来,步履愈坚。新的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勇担使命、踔厉奋发,凝心聚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