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4日电 (记者 张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2024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贵州省捐赠仪式暨茅台学子“星光”分享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赢博体育官网
捐赠仪式上,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唐德智向贵州茅台授予“贵州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奖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向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中国茅台·国之栋梁”2024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公益项目资金5736.5万元,用于资助贵州省11473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每人获助学金5000元,解决他们从“家门”到“校门”的困难。中国青基会还向贵州茅台回赠了纪念牌。
活动现场,来自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高中教师等6名优秀茅台学子代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富矿精开”等主题,结合自身奋斗经历进行了分享。6名望谟县实验高中和安龙县加油书院“壮苗班”学生在现场朗诵诗歌《请你加油》。茅台学子们还共同合唱了“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主题曲《又见星河》,分享会在袅袅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始终秉持“助学育人”价值理念、聚焦“国之大者”目标方向、瞄准“急难愁盼”青年需求,历经13年探索,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应和社会效应,已经成为标志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希望工程公益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肯定。13年来,茅台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像一串星光照亮了学子前行的路。
2012年茅台学子小吴(化名)是“中国茅台·国之栋梁”首届受助学生,如今的他已成为一名律师,在活动中他代表茅台学子表达了对希望工程和贵州茅台的感谢,他表示,感谢“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给予他最初的力量,他将继续奔走在为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的长征路上,以推动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为基本义务,以实现和推动国家法治现代化强国为理想目标。
2013年茅台学子小云(化名)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说是希望工程和贵州茅台助力她实现了梦想,现在的她也传承着爱心与希望,在工作中努力帮助自己的学生实现大学梦,她带的第二届高三毕业生实现了本科上线%,其中很多都跟她一样来自于困难家庭。
2015年茅台学子小莫(化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官”,助力乡村振兴。在他的努力下,村里修建了群众娱乐室、文化广场,打造了寨史馆,村寨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原来不理解的村民也从聚在村口闲话质疑变成了迎在寨门载歌载舞热情接待游客的专业导游。
以“振兴乡村”为梦想的还有2022年茅台学子小宁(化名),农学专业的她大二就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了论文。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她连续两年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获省级、校级荣誉十余项。她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农村、回到基层,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让乡村留得住人,让孩子留得住爸爸妈妈,让希望的星光继续传递下去,照亮更多的孩子,就如当年她被照亮一样。
“当听说获得了“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资助资格时,我激动不已。这份资助不仅减轻了我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注入了让我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2021年受助学子小潘(化名)表示唯有努力再努力才能回报这片爱心,他入校后担任了班长和校级组织负责人,荣获了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斩获了国家奖学金,并连续两年获得励志奖学金,取得了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证书。在学科竞赛上,荣获大创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机器人比赛国家一等奖,计算机比赛国家三等奖以及挑战杯国创赛等各类奖项。
2024年受助大一新生小袁(化名)表示,因为有了希望工程的陪伴和爱心企业的帮助,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望。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他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专注于研究磷矿废弃物的处理,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回到家乡福泉工作,致力于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富矿精开”火热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12年中国青基会、贵州茅台、团贵州省委联合发起实施了“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13年来,贵州茅台累计捐款13亿余元,资助全国25万余名经济困难家庭的优秀学子圆梦大学,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帮助贵州家庭经济困难的11.54万名学生圆梦大学,共计发放助学金5.95亿元,为助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开启了希望工程历史上企业捐资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受益对象最广、合作程度最深的公益捐赠,构建了一个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之间高效互动、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困难青少年实际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益平台。2013年、2018年、2023年,“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先后获得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成为教育扶贫的标志性项目,其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普遍赞誉。(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